彭博社8月28日消息,在近期的商标申请库中,苹果的三份申请文件中出现了“Reality One”,“Reality Pro”和“Reality Processor”的商标字样,这与苹果代码中出现的realityOS名称以及可能涉及到的MR(混合现实)头显操作系统的商标相匹配。
而在苹果申请MR头显商标的同时,曾公开将苹果视为其在元宇宙赛道哲学性敌人的Meta,在近期(扎克伯格)表示,Meta的下一款虚拟现实头显将于10月上市。同时对记者透露到,代号为Project Cambria的头显设备具有高分辨率的彩色屏幕,并且其用于眼动追踪的内部传感器在交互上性能更强,扎克伯格称这款设备将通过眼睛和面部跟踪实现的新社交选择,对这款新的MR头显寄予厚望。
当然出了苹果与Meta两大巨头在MR头显上摩拳擦掌之外,微软(HoloLens)、谷歌(Magic Leap)、字节跳动都有着不少的小动作,MR继AR之后,成为元宇宙时代来临之前又一场无可避免的大乱斗。
MR既“混合现实”(Mixed Reality),它最早由“智能硬件之父”多伦多大学教授Steve Mann,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提出,其目的是为了增强简单自身视觉效果,让眼睛在任何情境下都能够“看到”周围环境。
MR字如其名,它既有VR(虚拟现实)的沉浸感,也又有AR(增强现实)场景普适性,它将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连接起来,融合到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应用程序中。在视觉上,将混合现实想像成一个存在于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这两个极端之间的创意空间,使得体验范围更为广泛,包括在物理世界中的物体上叠加虚拟内容(例如在增强现实应用中),或者一个完全沉浸式的体验。
根据Steve Mann的理论,通过采用光学透视技术,在人的眼球叠加虚拟图像;而采用视频透视技术,通过双目摄像头实时采集你看到的“现实”世界并数字化,然后通过计算机算法实时渲染画面,既可以叠加部分虚拟图像也可以完全叠加虚拟图像,此外还能摆脱现实画面的束缚对影像进行删减更改,人眼便能看到经过计算机渲染后新的“现实画面”,便由此实现了MR的展示与应用。
包括Steve Mann在内的多数学者都认为,智能硬件最后都会从AR技术逐步向MR技术过渡,毕竟MR与现实世界更易结合,如MR+教育、MR+金融、MR+工业等等,也已经拥有了诸多成功的落地场景。
例如在工业场景中,工作人员戴上MR头显在生产环境中进行巡检,其眼前的机器设备上会自动浮现出该设备当前的运行数据;巡检员如果发现异常,可以通过头显进行情况记录,并完成问题上报;随后,他可以根据故障信息调取相关问题的处置方案或全息维修指导手册,设备的维修指导信息会一步一步地呈现在他的面前,并准确地指出每个步骤操作的具体位置。
正因如此,MR渐渐的替代AR成为元宇宙时代开启之前智能硬件上的新宠,它们期待MR成长起来取得手机之地位,毕竟手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所表现出的互联网入口之位着实令人心动。
MR这场大乱斗其战火不仅包含了苹果、Meta等终端设备制造商,而且还燃到了镜片、代工等整条产业链上。
IT桔子数据的数据显示,近三年我国虚拟现实领域的投融资规模稳步上升,2021年全年的投融资规模超过200亿元大关,同比增长122%。而2022年上半年,中国VR/AR/XR以及元宇宙的相关投融资事件超过30起,投资领域涉及光学模组、VR整机、相关芯片等硬件领域,和人机交互、数字孪生、虚拟人等热点领域,以及产品解决方案以及VR内容生产工具和平台。
例如2020年3月,无锡高新区与Nreal签署合作协议,计划总投资超20亿元,建设厂房面积约26000平方米,以作为混合现实(MR)眼镜产业化基地及研发创新中心,打造百万级别的光学模组和整机的生产制造基地。
除此之外,长盈精密,歌尔股份、兆威机电、联创股份、水晶光电、京东方A、创维数字等一大批供应链上的企业,也开始增加MR的生产线,跟随苹果、Meta、微软等巨头加入到MR的大乱斗中。例如联创股份,目前已经布局2400万颗光学镜头及600万颗影像模组产业化项目,并计划于2025年底前形成镜头和影像模组各5000万颗的生产能力。
不过MR的大乱斗中,国内终端厂商的身影还是较少,多数企业的仍在AR/VR领域上厮杀。例如在AR领域中,不仅有字节跳动等互联网巨头(收购Pico)下场加码,而且还有华为、小米、OPPO等智能硬件厂商正在AR领域酣战,不过按照以往的经验,只要苹果的MR头显成功上市,国内MR市场也将迎来大乱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