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栏目:ARVRMR虚拟现实

对于整个AR行业来说,未来将是星辰和大海

“不久之后人们就会发现,没有AR的生活无法想象,在不那么遥远的未来,AR会产生深刻影响。”近日苹果CEO库克在意大利一所大学讲话时,再次强调了对AR的看法。

这个脱胎于VR且更有实际意义的技术,近些年在以苹果、谷歌为代表的国外科技公司、以OPPO、小米为代表的国内智能手机厂商加码助力下,得以跨越式进步,消费级AR眼镜也在2022年迎来爆发。

亿欧智库在《2021中国VR/AR产业研究报告》中测算,2020-2025年,中国AR终端硬件出货量将保持103.4%的年均复合增速,远高于VR设备。预计到2025年,中国AR终端硬件出货量将达2088万台。与此同时,国内AR终端硬件的市场规模也将水涨船高,达到1253亿元。

AR行业火热,数据持续向好,新品类的崛起,是新兴科技企业的机会。

今年初,LA.WK李未可科技获得字节跳动千万投资时,其创始人茹忆透露,将于今年下半年正式推出面向C端市场的AR智能眼镜,融资资金也主要用于产品研发。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一家成立仅1年的企业,李未可科技已经在数字人领域大展拳脚,打造了名为“李未可”的同名AI数字人,并迅速在虚拟人赛道上崭露头角,先后被艾媒咨询评为“最具发展潜力虚拟人”、入选《互联网周刊》“虚拟数字人商业价值潜力TOP10”。

不过,创始团队对于李未可的期待,不仅仅是一个数字人IP,她更重要的落地场景是以AI数字人的身份出现在AR眼镜中。

10月10日,李未可官宣首场品牌发布会将在10月17日举行,并发布首款AR眼镜。数字人、AR,这两个面向未来的概念相结合,能擦出怎样火花?

Micro LED+双目衍射光波导

9月30日,李未可宣布与微显示器制造商JBD展开战略合作,透露了首款AR眼镜产品Meta Lens的光学方案:Micro LED+双目衍射光波导。

与当下业内定位在室内娱乐的消费级AR产品不同,李未可并未采用较为厚重的Micro OLED+Birdbath的光学方案,而是选择了业内更为前沿的Micro LED+光波导方案。

目前主流AR厂商所采用的光机方案大多为Micro OLED,与DLP、LCOS相比,Micro OLED确实具有更轻薄短小、耗电量更少、自发光、发光效率更高等优点。

但Micro OLED的方案更适合用在VR领域中,因为VR不需要和环境融合,在封闭现实环境中,其亮度已经足够,然而对于AR来说,可能要适配阳光下使用的场景,亮度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这种方案并非AR行业所共识的最终解决方案。

而Meta Lens所采用的Micro LED光机方案,在亮度、对比度、反应性、寿命、能耗等诸多规格表现上,均优于Micro OLED。数据对比来看,Micro OLED亮度多为数千nit,Micro LED则可达到百万nit。

除此之外,按照李未可团队说法,本次将要发布的AR眼镜会采用更加接近正常眼镜形态,被业内誉为“AR产业金钥匙”的衍射光波导方案。

当下主流产品大多采用在设计难度以及量产成本上更有优势的Birdbath光学结构,然而基于这一传统技术路径的光学模组,存在体积较大、厚度减薄困难、眼动范围受限等问题。

对于AR圈里的早期发烧友而言,重量、体积上的不适能够克服,可对于丝毫不宽容的大众消费者来说,过重的头显无疑是巨大的劝退理由。

衍射光波导依循光学元件从毫米级到微纳级、从立体转向平面的技术趋势,采用平面的衍射光栅取代传统的光学结构,并且利用经过两次两个方向的扩瞳光栅或二维光栅以实现二维扩瞳,从而给光学设计与用户体验优化留有更大的容差空间。

Micro LED数百万尼特的亮度,配合衍射光波导的轻量,可以实现日光下的清晰高亮显示,同时其功耗和体积也都是目前所有光机方案中独一档的存在。

不过与之相应的是,这种光学方案设计的工艺难度系数和制作成本也较高,所以C端的量产化之前一直很难实现。

更令人惊喜的是,李未可的Meta Lens采用了双目显示方案。单目方案能一定程度减轻眼镜的重量,但长时间的佩戴,很容易产生眩晕不适。李未可表示他们运用了最新的单机双目技术,既保证了产品的轻量化,也避免了单目佩戴的不适感。

更有趣的交互方式

如果说硬件体验是产品触达用户的第一关,那么能触动用户的关键还要看交互体验。

裸手交互、语音交互、眼球追踪,被认为是AR设备最核心的几种交互方式。

不过手势交互、眼球追踪目前因为技术上的不成熟,市场上还没有体验感较好的消费级产品出现,国内AR眼镜普遍采用的是镜腿的触控,或者是外接遥控器来解决交互问题。

Meta Lens采用的是语音交互的方式来进行眼镜的操控,这是目前最为合理的一种交互模式。不过眼镜的私人属性,要求它的语音交互也要具备专属性,这个非常难。

另外据李未可团队透露,Meta Lens主打户外场景,户外的复杂环境,也对语音交互技术提出巨大的挑战,李未可的创始人团队中,有多位来自于天猫精灵的核心成员。基于这样的基因,相信李未可一定可以给出一个较好的解决方案。

Meta Lens的另一大看点,是数字人和AR眼镜结合。

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Treicher)曾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接收信息主要还是依靠视觉注意力。

李未可已经成功打造了自己专属的数字人IP——李未可AI家族,现在有了AR眼镜,就能实现和数字人的面对面交流,甚至能够看到对方神态与表情,这不仅提高了获取信息的完整性,也让交互更有感情。

因此,数字人在未来或许将成为AR眼镜中连接用户情感与冰冷硬件之间的交互中介。

一款“脱线”的AR眼镜

AR眼镜替代手机成为下一代计算平台,是业内统一追求的终极目标。

如果参考VR一体机发展的历史,AR眼镜赛道的拐点可能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消费者可以用比手机低的价格,买到可以替代大部分手机功能,甚至体验更好的产品;二是可以实现手机无法实现,但又非常刚性的功能。

这两件事的实现,除了需要产品具备强光学性能和强交互性能外,也意味着设计上与市面其他产品有所区别。

目前市面主流的AR眼镜,采用的多是分体式设计,抛弃了重负荷的电池和计算功能。这种方案可以让眼镜本体只负责传感器摄像头和AR显示等功能,而传统的计算、供能则交给手机等其他硬件来负责。

通过连接手机上的APP,将视频、AR应用投射在眼镜上,而手机本身则成了AR界面的操纵工具。换言之,当下国内品牌所推出的消费级AR眼镜,都更像是一款带有AR显示功能的头戴式显示器。

按照使用需求来看,主打娱乐观影的AR眼镜,其实在AR技术核心使用场景建设上有所偏离。业内对AR眼镜的统一设想是,将网络、信息三维化,通过算法渲染和语音、眼动、手势等操作,让虚和实能够相互作用。

消费者显然无法通过AR眼镜,实现如同《失控玩家》电影中出现的信息提醒、体感交互、远程交流等功能。

造成这一结果的直接原因就是,无法平衡功能性与一体式设计之间的关系。

AR眼镜之所以称之为眼镜,最重要的一点也是因为其能够满足日常佩戴,而不是戴上眼镜,坐着沙发,后面还要接一条线。

而李未可发布把“户外”、“独立性”、“一体式设计”作为自己最大的卖点。这也意味着,这款Mete LensAR眼镜,会自带独立网卡,可以实现云端一体的数据处理模式,这完全符合AR技术发展的方向。

总结来看,在Micro LED+光波导的光学方案以及供电系统、网络系统的独立设计加持下,Meta Lens应该会更接近大众的日常使用单品;语音交互、AR显示等功能,也更贴合人们最初对AR眼镜的想象。

结语

一款理想的AR眼镜,包含了成熟的SLAM算法、交互方案、丰富的AR场景体验、优秀的显示效果以及适合全天候佩戴等要素。

我们清楚地知道,这不是一家厂商就能实现的,摆在今天的AR眼镜公司面前的困难和问题是巨大的,未来的竞争也一定是惨烈的。

但是仍然会有人前赴后继,因为AR眼镜是真正有机会改变人和世界交互方式的跨时代产品。

我们很惊喜李未可科技拿出“数字人+AR”的方案,给用户带来更为真实的虚拟世界体验感,也为行业提供了一个发展方向。

对于AR眼镜企业、整个AR行业来说,眼下只是开始,未来将是星辰和大海。

发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