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栏目:ARVRMR虚拟现实

虚拟现实在文物保护方面的应用有哪些?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结合网络技术,可以将文物的展示、保护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阶段。首先表现在将文物实体通过影像数据采集手段,建立起实物三维或模型数据库,保存文物原有的各项型式数据和空间关系等重要资源,实现濒危文物资源的科学、高精度和永久的保存和文物的多角度展示。其次利用这些技术来提高文物修复的精度和预先判断、选取将要采用的保护手段,同时可以缩短修复工期。通过计算机网络来整合统一大范围内的文物资源,并且通过网络在大范围内利用虚拟技术更加全面、生动、逼真地展示文物,从而使文物脱离时空的限制,实现资源共享,真正成为全人类可以“拥有”的文化遗产。另外,有些文物属于不可移动文物,由于处于交通闭塞的地区,使文物的价值无法发挥出来。虚拟现实技术提供了脱离文物原件而表现其本来的重量、触觉等非视觉感受的技术手段,能根据考古研究数据和文献记载,模拟地展示尚未挖掘或已经湮灭了的遗址、遗存,而不会影响到文物本身的安全。使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推动文博行业更快地进入信息时代,实现文物展示和保护的现代化。

20世纪90年代,数字博物馆率先在各信息科技大国和重视文化传统的国家兴起美国率先拨巨款把由政府掌握的博物馆、图书馆、文化与自然遗产等资源上网;法国将卢浮宫上网工程作为重点示范项目;英国、拿大和澳大利亚已建成了全国性的文化遗产数据库;日本则致力于开发文化遗产的虚拟现实技术。1996年,美国“虚拟遗产网络”(Vir-tual Heritage Network,VHN),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可,承担了该组织多个重大项目。2001年,加拿大“遗产信息网络”( Canadian Heritage Information Network,CHIN)与博物馆社群合作,建立加拿大虚拟博物馆(Virtual Museum of Canada,VMC)。2002年,由德国发起,建立“欧洲文化遗产网络”(European Cultural Heritage Network,ECHN),连接各国政府服务机构和遗产机构(2004年有31个参加国)。2000年,IBM东京研究所与日本民族学博物馆合作“全球数字博物馆(Global Digital Museum)计划”。

内容来源:黄海 《虚拟现实技术》

发表评论

相关文章